行內人筆記 Archive

  • 規規矩矩

    規規矩矩

    文:神父/ 《離地》之前,到新加坡來了個速去速回,參與於Esplanade大劇院的《聖荷西謀殺案》重演。 新加坡以嚴守規矩著名,是次本人就誤中文化差異的埋伏,損手爛腳。話說本人常穿涼鞋,但該場地嚴禁沒穿「密頭鞋」者進入舞台範圍。此行我只穿一雙涼鞋,差點被「罰企」於舞台旁邊!本著「入鄉隨俗」之道,工作時便向人借鞋暫穿。

    Read More

  • 演前座談

    演前座談

    文:馮程程/ 照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 馮程程(左)、林于竝老師(中)、鴻鴻老師(右) 三月到台北參加了一場座談會,是為了四月一個以戲劇史為策劃主題的展演活動做宣傳。座談會──宣傳,兩者之間的關係到底可以追溯到哪個年代? 還記得九十年代在藝術機構做藝術行政工作的時候,好像沒有做這類活動的習慣,更常見的反而是做記者會,一大群「文化版記者」來到藝術中心八樓的會議室,或者麥高利小劇場,看看片段,談談詳情,問問題,講近況,好不熱鬧。現在,這一類記者幾近被滅種,藝術機構和劇團還可以利用甚麼平台來做推廣宣傳?索性繞過媒體,直接走入群眾吧!

    Read More

  • 最好的年代

    最好的年代

    文:肥力/ 不久之前,Facebook 創辦人查克博格 (Mark Zukerberg) 曾揚言電郵(E-mail)系統已追不上年青人的通訊速度,並將會逐漸被社交網站淘汰。縱然這被指為攻擊微軟及谷歌的言論,及為「Facebook Mail」系統化舖路,但確實,時代正隨着他所言而發展,電子世界以急速,卻不易被人察覺的姿態,微妙地在變化。

    Read More

  • Blackout,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

    Blackout,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

    文:神父/ 劇場裡的Blackout,表面是指把所有燈關掉,實際沒那麼簡單,真正的Blackout,要劇場裡漆黑一片,觀眾張開眼睛就如閉上一樣才合格,否則只是「關掉舞台燈」而非Blackout。 舞台上充滿著假的東西,演員的感情是假的、是演技;佈景是假的、是臨時搭建出來;燈光變化是假的、不是真的四季日夜轉換;道具是假的、否則死得人多!

    Read More

  • 我看《白色極樂商場漫遊》

    我看《白色極樂商場漫遊》

    文: 伍綺琪/ 最近看了「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中的《白色極樂商場漫遊》。作品與之前我看過的「臥虎與藏龍」展演最不同的地方在於作品的野心和規模。之前看過的展演作品大多是小品形式,角色較少,劇情推進集中在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白色極樂商場漫遊》探討的不是人物之間的關係,而是人們在消費擴張、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的 identity 與生存狀態。叙事從與華生失散、在森林迷路、處於飢餓與極度不安的 Sherlock Holme 開展。他暈倒以後,時空轉移到剛舉行森林奇趣展的商場,隨著商場管理員把森林境搬走,我們來到香港人最熟悉不過的白色商場。

    Read More

  • 關於《哈奈馬仙之 hamlet b. 》幕後花絮

    關於《哈奈馬仙之 hamlet b. 》幕後花絮

    文:菲倚/ 趣事一,關於OPP。 在排練早期,我不小心為某位演員取了一個綽號- opp 它代表著old pat pat ,可以說是從華文叫老屁股,廣東話叫老屎忽,翻譯或發展出來的。 而榮獲此綽號的當然是-Fa哥囉!

    Read More

  • 《標語戰爭》 (War of Taglines)

    《標語戰爭》 (War of Taglines)

    文:肥力/ 縱然同是筆耕方格,要字字珠璣,但寫詩與創作宣傳品上的標語實在差天共地。詩可以因應作者情懷,對投映物譜寫瓊樓玉宇,風花雪月,那是具體化的心,不包含對與錯,只有高與低。然而標語 (Tagline) 就不同了,當中牽涉如何以片言隻字呈現全面的創作構思,也影響甚至引領着整體宣傳的方向,所以我們很少見有忽發奇想,順口開河而生成的標語。

    Read More

  • 香港幸福劇場

    香港幸福劇場

    文:神父 / 很想記錄一下北上演出的事,但難以放下主觀偏見,始終這平台不屬個人,應持平一點,內心爭扎,望著電腦良久也吐不出字來。 不過,記下來或許是好事,提醒我在香港演出是多麼幸福。 主要記錄最近跟進劇場到上海演出《樓城》的事。 演出的地方是上海大劇院的中劇院。聽說這劇院還有一個大和一個小的劇場,但無緣參觀,不知環境怎樣;但這中劇院,環境不甚理想,舞台範圍頗骯髒,灰塵很多,各種設備都像快要壞掉,明顯是沒保養的結果。

    Read More

  • 比小劇場更小的劇場表演

    比小劇場更小的劇場表演

    文:菲倚 / 這週在台北,演出「睡不著的歌」,是莫比斯一個小型實驗。 演出地點就發生在師大路一間叫Insomia 的咖啡廳。 我們也因地命名,把劇名叫作《睡不著的歌》,這是一個戲與歌的結合演出。 故事也發生在這睡不著的店裡。

    Read More

  • 空想 Cliché

    空想 Cliché

    文:伍綺琪 / 從導演劇作的 production period、到離開舞台從事的種種研究 (Paratheatre、Theatre of Source、Objective Drama 和Art as Vehicle),Grotowski 的目的始終如一:人們不同的cliché(陳詞濫調),從而顯現 authentic (真實的)和 organic 的自我。但說實在的在寫這篇關於 Grotowski 論文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身心越來越分離,思想與肉身之間的張力顯得越來越尖銳。文件檔上一個個崇高的字彙的真正含義,離窩在房間、躬著背寫文的我越來越遠,尤其是近幾個月因為後腰背受傷,連拉筋、跑步有也有問題,久而久之,身上像栓上了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