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怕劇場 Archive

  • 劇場是可以被研究的

    劇場是可以被研究的

    文:鄧正健/ 早前我托書店代訂了幾本新出版的台灣戲劇書,都是從網上得知出版消息的。到最近取書之時,已過了兩三個月的光景。

    Read More

  • 法式劇本尋找記

    法式劇本尋找記

    文:鄧正健 / 泥黃色的公文袋從信箱口處擠出一角,我急急掏出鎖匙,打開信箱一看,果然是封寄自法蘭西的信。對於要麻煩留學法國的朋友替我複印資料,一直覺得不好意思,只是即便在這個時代,互聯網仍未是無遠弗屆,要在遠方的圖書館中追尋聞所未聞的文獻資料,每天都在發生。但諷刺的是,我不過是要找幾個法國劇作家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的劇本來讀讀,又不是什麼孤本文獻。

    Read More

  • 「劇場」不是「戲劇」,還可以是什麼?

    「劇場」不是「戲劇」,還可以是什麼?

    文︰鄧正健/ 可以確定一件事:在今天,如果有一位像萊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的人,能為後戲劇劇場發展出「一套」戲劇方法的話,那是不可思議的。 ——Postdramatisches Theater, Hans-Thies Lehmann 已經不下十次,我會突然冒起要修讀戲劇課程的念頭。當然,除了年輕時為撫慰躁動心靈而瘋狂報讀的戲劇興趣班和課座之外,我便再沒有在課堂上認真學習過戲劇了。

    Read More

  • 請激進地觀看劇場

    請激進地觀看劇場

    文:鄧正健 / 有時我們會把「激進」 (radical) 譯作「基進」,一是想消除「激進」這一措辭中的非理性和情緒化成份,二是要譯出 radical 的詞根之意:這詞的原意,是「回到根本處去」。現代之 radical ,一方面似乎是指感情用事者在興波作浪,破壞既有秩序,另一方面卻又是指行動者從破壞既有秩序中,揭露既有秩序的荒謬和幻象,進而回到現實的根本處去。兩種解釋的差異在於:秩序和真實之間到底是否互相矛盾?若是的話,我們又應該如何取捨呢?

    Read More

  • 邁向不安的觀劇方式

    邁向不安的觀劇方式

    文:鄧正健/ 政治(politics)的本質是異識性(dissensus)。異識性不是不同利益和意見之間的對峙,而是感受性(sensible)自身內部分歧的示範(宣示)。 ——Jacques Rancière, “Ten Theses on Politics”

    Read More

  • 劇場觀眾的生產性

    劇場觀眾的生產性

    文:鄧正健/ 我可以選定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曠的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他人注視下經過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I can take any empty space and call it a bare stage. A man walks across this empty space whilst...

    Read More

  •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三)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三)

    文:鄧正健/ 受著一種巨大的滯悶感所感染,最近我跟幾個朋友搞了一個讀書組。嚴格來說應該說是「讀劇組」,我們找來了一些大概可以被歸類為「新文本」的歐洲新銳劇本來讀。

    Read More

  •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二)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二)

    文:鄧正健/ 拿筆糊口的人,像我,自然不會懷疑文字的魔力。但作為劇場觀眾,我又不想劇場過份依賴文字,原因跟什麼劇場理論無關,而是如果我們看戲看得像讀劇本一樣,那未免對表演者太不公平了。

    Read More

  •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一)

    當我說起文本,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三之一)

    文:鄧正健/ 我的觀劇習慣似乎正在改變。有好一段時間,我盡量避免在進入劇場之前知道得太多,當然如劇名、演員陣容、故事梗概這些基本資料是不能不知,但除了宣傳單張上的東西,我絕少會在買票之後看戲之前,為演出付出任何閱讀精力,既不看訪問報導,也不讀介紹文章。

    Read More

  • 劇場是怎樣令人自閉的?(二之二)

    劇場是怎樣令人自閉的?(二之二)

    文:鄧正健/ 一個很不理想的情況出現了:廿一世紀的香港似乎正重蹈著桑內特(Richard Sennett)筆下的十九世紀巴黎的覆徹,不論是在劇場內還是劇場外。我在前文中曾經指出:桑內特認為,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觀眾靜坐在觀眾席,直到演出最後一刻的社會習慣開始形成,那時表演者與觀眾的世界開始分裂,表演者作為公共生活中少數的焦點人物,以表演個性(personality)為吸引目光的主要技倆,而大部份觀眾則只有在把目光集中在少數表演者身上時,才以沉默的方式,有限度地參與公共事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