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劇訊2011年新版
作者介紹
劇場行政及編輯。1998年參加「前進進」《i-D兒女:藝術新人類》後開始涉足本地劇場,偶有創作,亦享受劇場監製、教育及文字編輯工作。曾任職藝術地圖和經濟日報,星期日明報編輯《十八般舞藝》和專欄《劇場口頭禪》。編輯出版有《Black List》及《質樸與浮華》。
//
/
劇場浮游分子,游離於文字/劇場/錄像創作、表演與生活之間,閒時寫閒時畫閒時拍閒時舞,旅行終日。與友人共組「小息littlebreath」創作團,近來新作:《女身饗宴》。
/
/
作者
陳炳釗 (每月專欄:不是臉書)
劇場導演、編劇、策劃人,「前進進」藝術總監。有Blog,但荒廢已久。有臉書,但大部份時間無言以對,偶然插嘴。不懂微博,未能twitter。溝通能力被卡在1.0和2.0之間。
/
/
鄧正健 (每月專欄:偽劇場誌)
作者簡介:鄧正健,香港獨立劇評人。
/
/
/
/
馮程程 (每月專欄:勞動到底、行內人筆記)
牛棚劇訊創刊編輯。文字女工,劇場工作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戲劇系。導演作品包括:莎拉肯恩《渴求》(2006)、耶利內克《死亡與少女》(2008)、邱琪兒《遠方》(2010)、Alexandra Wood《第十一城》(2011)。現正為前進進策劃新文本展演計劃。
//
/
菲倚 (行內人筆記)
菲倚十年前和前進進結緣,然後到了台灣的「優」;現在旅居台灣,努力耕耘「莫比斯」,偶而也在香港參與演出。有人說她是千變女優,她卻說要找一顆不變的金剛心。(http://www.onandon.org.hk/fayesengblog/)
神父 (行內人筆記)
人稱神父,主要靠舞台打燈搵食,閒來整立體書渡日。
陳麗珠 (行內人筆記)
十二歲時十三姑姐带去大會堂看瑪歌芳婷和雷里耶夫演的「天鵝湖」,黑白電影版本,自此,生存有了意思。由從圖書館借書學芭蕾舞、香港芭蕾舞學院畢業、 香港演藝戲劇學院畢業,經香港話劇團、沙磚上、Philippe Gaulier家的dinner parties …到進劇場。昨年冬天終於明白一生不夠用,突然多了許多空間;雖然對文字總有捉肥皂的感覺,就再寫寫看它有多(狡)滑。
/
李靜賢,劇場工作者。曾擔任藝術節、劇院及其他演出機構節目統籌。關注文化計畫的推廣與觀眾拓展工作。
/
/
/
潁霖/胡美寶 (海外劇場速報)
是必要旅行。英國利茲大學表演及文化研究碩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表演系畢業生。2005年到2008年於澳門演藝學院教授表演、默劇、形體及青少年課程。2009年成立 The Dirks Theatre「卓劇場」,記錄旅行的風景和當下的心。筆者現於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倫敦大學)修讀形體研究碩士課程。http://dirkstheatre.blogspot.com/
/
方祺端 (劇場好書)
暫居台北。現正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系出中文大學逸夫劇社。
曾擔任《潛水鐘》與《哈奈馬仙之hamlet b.》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幕後工作人員。 將於八月推出劇場作品《碎夢人生同樂會》。
/
/
/
瘋子XX
2001年開始戲劇創作,2006年加入上海非牟利獨立劇團草台班,參與並演出《狂人故事》、《狂人故事之私元年升級版》、 《小社會第一卷》、《小社會第二卷》。參與“亞洲相遇”項目的《夢難承5:回歸》的創作及演出。創作個人作品《餓》、《乞討》、《降落傘》和《庶民》。已 在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及日本、臺灣、香港、澳門演出。2007年作為嘉賓出席由身體氣象館和水田部落發起的臺北牯嶺街小劇場“兩岸小劇場論壇”,2010年 受邀作為駐節藝評人參加澳門藝穗節。2006年起與劉念一起運作“當戲劇撞擊流星…”戲劇博客,關注華文戲劇及各地戲劇生態。[秋收季節](下河迷倉戲劇 節)2009年和2010年組委會成員。
E -run,
流而山的演員及作品水準真的很不錯!
先前黑眼圈,既,台灣鴻鴻的團把他們帶來台灣!演出《高級生活》,兩版皆演。而我看的是加拿大版,即年輕演員來演。
充滿能量的肢體,到位的節奏,真實的情感,投入且enjoy的交流等…令人贊歎!其訓練的紀律及工作的認真一定很嚴謹!
看來秀妹就是經驗過他們,而確定自己還是回到山上去打鼓,做本行的事!
在日本加油!
不能抑鬱,唯有離開那曾經熟識的事、地、人,好好地重新去活;嘗試去找尋那些久違了的、失去的及未知的那些。
離別也許短暫,或者永遠;只知是非走不可,就是那當下!
小黑的心境,你的處境,兩者都感同身受,正是因也是果!是种領悟……
寄予思念與支持!
本地劇場有甚麼犬儒例子?
o個晚我地d集體相同埋同新書既合照可以响邊度睇番呢?
當晚d籤文好有深度, 邊個度出o黎呢? 給他/她十個叻…
Hello 駿琪,
當日新書發佈會的照片都放到Facebook上了!
到這裏看吧: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8856&id=100000586080294&saved#!/album.php?aid=8856&id=100000586080294
哈哈,籤文的主意是Lotus想出來的,而內容呢…是來自《前進十年》這本書!
看過《前進十年》有甚麼意見或感想嗎?告訴我們吧!
阿fee(前進進)
很有意思的對話和分享!期待延續下去。
也會和台北的鴻鴻對談嗎?
Bettina,
謝謝你的回應。
事隔這麼久才看見。
很窩心。
祝福。
菲
唔係噃,三幕個邏輯都清楚到不得了。
另,個CHURCHILL小組開波未?
開喇開喇. 你預備好個webcam啦又! :p
我相信要教育到學生,只靠有誠意和有份量的演出恐怕很吃力吧。若果主辦的和帶領的都不負責任時,學生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尊重還不懂呢,這樣還值得做嗎?
「經典文本的宇宙性,無可避免地會削弱文本回應當下議題的深刻度,因此即使重演經典仍是必不可少的劇場活動,我們仍然需要全新的文本,去迎接當下。」
也不盡然,也許正是經典文本的宇宙性才能回應當下。不能回應當下的,大概是經典文本的在地性。或許,借用阿多諾的說法會有點啟示,即:與其問黑格尔的理論能否回應當下,倒不如問:如果從黑格尔的角度出發,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下?我猜經典文本之所以還有意義,大概也在於此。
「當代劇場剩下來的唯一優勢,就只有「當下性」這一條。」
是嗎?我猜自梅荷德後,劇場的最大優勢正是劇場性。因為若論「當下性」,應比不上電子媒體以及強調互動的某些當代藝術。但「劇場性」似乎有着讓劇場再着魅的強大威力。或許,劇場最利害的地方,並不是呈現當下「所見」,而是當下「所不見」。
小西讓我神遊美國小劇場的發源地,回應寫於
http://coolmoonintaiwan.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html
很喜歡這個專題請讓我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