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ch 8, 2012 文:陳麗珠/
三月六日,在天氣預告潮濕有微雨的同時,陽光普照,貓、幼葉、微風、鳥鳴全是春。我家拐彎是建於長洲山崗上的關公忠義亭,亭前有小園庭,平時日間恬靜悠閒,黃昏關上小門,欄後是貓兒們相處和吃晚餐的地方。
Read More
-
February 11, 2012 文:神父/
有一班人,從2001年開始,不定期以《黐膠花園》之名,在本港不同地方舉行沒有形式限制,但現場必定有得食的表演。曾試過在上環文娛中心焗麵包、食燒賣,又去過粉嶺戲院食住杯麵做除夕倒數,更試過在龍門大酒樓演音樂劇。
Read More
-
January 13, 2012 文:梁菲倚 /
學生自小在後英殖民的國家馬來西亞長大,看的是廸士尼的卡通,長大的環境有完全不會中文的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當然也有很熱烈保存着華人傳統的華人。像我父母是讀中文,但因為進入公務員體制,也接受了不少西洋文化的融合。而我個人,則是四不像,中文英文馬來文化都半調子。
Read More
-
December 13, 2011 文:陳麗珠/
…… 一個奇妙的秋季之後, 她放假去了。
Read More
-
November 6, 2011 文:神父/
跟進劇場到哥倫比亞演出,隨團攝影師張志偉提出一個很好的點子,他帶着手提相片打印機,把照片在當地打印出來,變成明信片寄回香港。
上一次拿着相片是甚麼時候?上一次收到或寄出明信片又是甚麼時候?近十年相片已被重新定義,大家都樂於接受和追捧電子化世界。
Read More
-
October 6, 2011 文:梁菲倚/
莫比斯《十牛圖》的演出籌備期間,我們出出入入李宅,做環境劇場的作品,當然要常去與一磚一瓷,一草一木對話。空閒時,我就到處去實習我的拍照技術。(因為我買了我人生第一台數位相機 )。我跑到湖另一邊,一心只想拍下整座李宅房子。我千調萬調角度,框框剛好在屋頂上,避開後面的大樓的影像。
Read More
-
September 14, 2011 文:陳麗珠/
從香港飛哥倫比亞,抵達巴黎轉機時是早上六時,剛開始天亮,喝杯茶,吃了一個最新鮮的牛角包,在Gate 46看在每個不同boarding gate聚集的旅客,飛Beirut的、Lima、Caracas、San Paulo,不同的體格,不同的氣味,不同的動與靜
Read More
-
August 11, 2011 文:神父/
辛苦搵來志在食,作為自由身的我,經常都要去不同地區的劇場工作。雖然入台工作往往很忙,但因配合場館工作時間,meal break都很準時,每天都會找不同的地方用膳。
Read More
-
July 6, 2011 文:梁菲倚/
最近,我開始被「樂活」這個名詞吸引,也才開始去了解「樂活」這個名詞。它全寫是Lif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簡稱是 LOHAS 。此名詞最早出現在1998年的書籍《文化創造: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Read More
-
June 13, 2011 文:陳麗珠/
那年也是六月,他將Jacques Lecoq給他的功課字條最後看了一下,將紙條浮入塞納河,接著一夏一冬,在地鐵車廂內、在藝術節的舞台上經歴幾番實戰後,離開巴黎,回到自己的城市。
“To make theatre, you need four things
an idea
craft
discipline and
passion
…the two years in the school is only a beginning preparin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