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斯《十牛圖》的演出籌備期間,我們出出入入李宅,做環境劇場的作品,當然要常去與一磚一瓷,一草一木對話。空閒時,我就到處去實習我的拍照技術。(因為我買了我人生第一台數位相機 )。我跑到湖另一邊,一心只想拍下整座李宅房子。我千調萬調角度,框框剛好在屋頂上,避開後面的大樓的影像。
誰知,後來,我回家在電腦看照片,就看到了以上風景。
然後大家笑說叫我去參展!哈哈!我說放到節目單上就好了!
台北接通蘆洲的捷運線,是今年春天才開始的。這樣描述,你應該知道蘆洲在這之前都是很不方便抵達、有點遠到被大家遺忘的地方。蘆洲從前以農地為主,這李宅四合院九進的旁邊全都是稻田。宅子從前面對着觀音山,但現在,都被新建的大樓擋住了。
李宅的故事有很多……:有很平凡但紮實的農作生活;有很值得敬佩的李家讀書人堅持在日本殖民時代以台語教四書五經;有醫術及風水知識均全面的醫師(如同原住民的巫師、或今天的心靈冶療師);有最後變成政治犧牲者的抗日英雄;更有一位有遠見的老太太,主動敲政府的門,要求國家要為古蹟保存立法。據說,如果這塊地肯賣給建設公司,它可能的價值是台幣六百億。有別於香港的牛棚或其他古蹟,李宅是私人擁有的物業,而非政府擁有的,這就是難得之處。
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我們也得知同樣在蘆洲不遠的地方,有另一座四合院古厝,因為有了李宅的示範,政府開始有意識要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糾纏了很久,但這裡有人選擇一把火把整個房子燒掉!今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陳宏一來看戲,因為他的作品《消失打看》,我知道他會明白這張照片,於是我馬上給他看。他共鳴了!
古蹟的保存與活化、對傳統價值的追求傳承,在這裏,我學到。
演出前,幾位行內朋友知道我們在古厝演出的反應是:唉呀,怎麼去那樣的地方?我們小時最怕回去鄉下,房間又小,又沒電,很熱!上廁所又痛苦。
還有另一位朋友表示在古厝都是一家人擠在一間小房間睡,根本沒有私人空間。
原來,也有真正在裏頭住過的人是對這些地方不懷念的。因為說到生活的方便性,現代城市的建築的確給我們獨立的空間。我們關上門,一切都在自己房子裏。雖然繳了管理費,有人幫忙整理公共的花園,但,我們完全沒有欲望到下面去。連跟室友當在不同房間裏時,都開始用臉書的 instant message 對話了!我們的庭院已在雲端上,我們的部落群體生活文化,已經在光纖輸送的部落格上。我們跟陌生的網友聊得很暢快,花時間去了解臉書上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的近況;但當我們剛好跟鄰居同時出門,搭上電梯時,或許勉強地打招呼,然而卻在凝聚了一層尬尷空氣的電梯倒數著門打開的時間。
我們劇組裏的編劇兼演員小海,他在排練場的樣子都是很嚴肅、很自閉的。但每次一去到李宅排練,他深鎖的眉頭就突然打開,變得活潑、愛說話愛交流起來。
少林來的李朋,見到大草地便欲罷不能地連翻筋斗!因為難得有天然的墊子來練功!
蘆洲捷運站出來以後還要走十分鐘路。即使早上很多時候call九點,演員們卻從來沒有抱怨過。
大家都期待着來到這裏,接受蟬鳴、涼風和一陣一陣古老靈力給予大家的加持。
整個排練過程很愉快,很舒服。
不知香港是否有這樣的地方,還沒有經過企業經營或商業化改造的真正古蹟空間,讓我們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