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Archive

  • 不是臉書:《hamlet b.》(2012大中華版)創作前後的一些省思

    不是臉書:《hamlet b.》(2012大中華版)創作前後的一些省思

    口述:陳炳釗(整理:羅穎妍) / ●當初,電影從西方走入華人社會,一開始打着娛樂的旗號,以娛樂大眾為目標,即使比較藝術性強的電影,亦在娛樂節目的框架之下出現;劇場的情況剛好相反,被視為帶着一種文化功能,背負社會教育意涵及文化意義,除了着重內容深度,亦傾向精神及形式層面探索。

    Read More

  • 勞動到底:這不是戲

    勞動到底:這不是戲

    文:馮程程/ 完成了《誰殺了大象》的讀劇,隨即開始另一項艱鉅的勞動任務:整理Sarah Kane《驚爆》的粵語演出劇本。 這一個月以來的工作,是為角色找出一把可以用粵語的節奏和語感來呈現的聲音。

    Read More

  • 偽劇場誌:嚥不下去的稿費

    偽劇場誌:嚥不下去的稿費

    鄧正健/ 這個鬱結已在我心裏裡積壓良久,且大有漫延之勢:我幾已無法為任何一齣剛看過的劇,平心靜氣地寫一篇劇評了。因為思考的責任,或者說是思考的強逼症,不斷逼迫着我,要我的思路從那齣劇的內部急速伸展到一些龐大得多的問題上,那絕不是兩三千字的劇評文章所能駕馭的。

    Read More

  • 不是臉書:17個讚美與肯定

    不是臉書:17個讚美與肯定

    文:陳炳釗/ 事隔一年,前進進又回到廣州水蔭路的小劇場演出。去年十二月在那個黑盒子裏,我們第一次「北上」,「進軍」珠三角,結果,讓我們見識到的,卻是廣州觀眾意料不及的開放與熱烈,夾纒着廣東話與普通話的話語氛圍,融合着族群認同與文化隔閡的氣息,以及劇場習性上無以名狀的一些微小差異,譬如說,不用破冰暖身的演後談,與及觀眾席間閃動的手機螢光。

    Read More

  • 勞動到底:「看得懂的文本我不做」

    勞動到底:「看得懂的文本我不做」

    文:馮程程/ 提一箱冬衣到外頭走走,卻遇上熱浪突襲英倫。隨身還帶着這幾年有關「新文本」的展演紀錄和同行者的意念交流,預備在發源地跟戲劇人對照經驗,結果找到彼此在概念上的不少差異。旅行的意義於是就見於落差之中。

    Read More

  • 偽劇場誌:被計算的前衛

    偽劇場誌:被計算的前衛

    文:鄧正健/ 每次有朋友要我推介劇目時,我也特別步步為營。有時間的話,我會耐心解釋自己對每一齣劇的判斷,但不作任何結論,任由朋友自行選擇。沒空的話,我總是傾向挑一些較主流的推介給朋友,而放棄那些心底裏相信會是更好的另類演出。

    Read More

  • 勞動到底:成也英國,敗也英國?!

    勞動到底:成也英國,敗也英國?!

    文:馮程程/ 上個月回到排練室去,為的是幫陳炳釗做一個演員工作坊,介紹九十年代英國的直面劇場。Sarah Kane的劇本,當然是指定書目。再次讀著她,仍然帶給我無比的震撼。

    Read More

  • 偽劇場誌:逃跑吧!劇評人

    偽劇場誌:逃跑吧!劇評人

    文:鄧正健/ 我最不喜歡謝幕,謝幕的一刻總是令人不安。通常我都是坐在觀眾席上,渴望着劇場帶來的神聖經驗。然而現實卻是,這種神聖劇場經驗通常都只是書本裏說,或是別人把一生僅偶過一次半次的朝聖經驗無限放大,以圖說明劇場的神聖本質。

    Read More

  • 不是臉書 :《貼近那永遠彷彿缺席的劇場想像》劇場文本集自序(刪節版)

    不是臉書 :《貼近那永遠彷彿缺席的劇場想像》劇場文本集自序(刪節版)

    文:陳炳釗/ 過去我一直反對出版劇本集,反對的原因有二:第一,花費太大;第二,讀者太少。兩個原因加起來,其實是我對自己的劇作沒有信心,我懷疑那些為演出而寫下來的文字,一旦離開了舞台上璀璨的光影,對一般讀者來說,還能提供多大的想像?

    Read More

  • 勞動到底:橙色軌跡

    勞動到底:橙色軌跡

    文:馮程程/ 朋友都知道,我最喜歡橙色。衫褲鞋袜、筆記本、雨傘、水壺……有一天,俞若玫指著我的電話袋,跌入了一陣深深的思考,然後轉過頭來跟我說:妳知道嗎,橙色是革命的顏色。 的確,在 Miffy 與關塔那摩灣囚犯的距離之中,還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其他橙色足跡。當時我隱約記起了烏克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