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朋友要我推介劇目時,我也特別步步為營。有時間的話,我會耐心解釋自己對每一齣劇的判斷,但不作任何結論,任由朋友自行選擇。沒空的話,我總是傾向挑一些較主流的推介給朋友,而放棄那些心底裏相信會是更好的另類演出。最近有一件事是這樣的:我因故要把一張進念的《百年之孤寂10.0 -文化大革命》的票賣掉,打算認頭的朋友問我,演出好不好?我告訴他,那是劇團不斷重演發展的系列之作,雖然我沒看過,但估計也是不錯的。後來朋友看罷演出,氣沖沖的跟我說,不明白這樣一個享負盛名的大團,為何會演這種莫名奇妙的戲,還揚言劇團已流失了他這個潛在觀眾了。
故事還沒有完結。最終我也看了另外一場,覺得演出並不如朋友所說那麼莫名奇妙,大體上算是保留了進念一貫的某些美學特質,只是呈現出來未算亮麗而已。但過了不久,當我在Facebook上看到一個名為「反對資助《百年之孤寂10.0 – 文化大革命》學生導賞場」的群組時,我便馬上明白,必須重新評估這個演出的時代意義。成立群組的應該是一群曾參加演出「學生導賞場」的學生,群組的立場相當鮮明,就是認為這個演出不知所云,創作者也完全無意為學生釋除關於演出的任何疑團,而「學生導賞場」的設立,既浪費學生寶貴的觀賞機會,也浪費政府的資助,實在毫無意義。
我沒有在導賞現場,無從評論孰是孰非,但成立群組的學生反應之強烈,使我不禁在想:是甚麼令我的這位朋友,以及這群應該對劇場藝術充滿好奇和盼望的學生們,對演出如此反感呢?
最簡單直接的答案自然是:演出確實是垃圾。像進念和《百年之孤寂》這種另類演出,最容易挑動觀眾不安躁動的情緒,而他們的反應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苛刻的,他們馬上會為不安情緒提供一些說法,如「這齣戲不知想說甚麼」、「演出沉悶無聊」、「作品沒有意義」,再推一步甚至可以說「那只是創作者自爽自慰之舉」、「這個演出實驗完全失敗」甚至是「簡直是浪費時間金錢!」。當然,這些說法很難被視為真正的評論,卻道出了一些常見的觀眾思維模式。
當觀眾無法在短時間內進入演出的內在邏輯時,便會選擇拒絕以原初的劇場經驗方式進行接收和溝通,而會訴諸向創作者或評論者索取解釋。早陣子,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八十年代進念的研究雛稿,其中我對八十年代的評論者對當時進念劇的接收方法作了初步整理。我注意到,在進念成立之初,大多數評論者都無法清楚說明演出到底要表達甚麼,因而出現兩種極端反應,有些人會讚揚進念勇於嘗試、作品具開放性,但亦有些人會批評進念作品模稜兩可、不知所云、甚至有愚弄觀眾之嫌。可是,在進念持續地發展他們的創作風格,而評論者也對此重覆接收之後,觀眾漸漸掌握了一套足以分析進念劇的評論語言和概念,像「前衛」、「後現代」、「政治性」等等。同時,他們也習慣了進念的作風,也不再為其另類的演出形式而深感不安。
後來我對那位幾乎已鐵定「流失」掉的觀眾朋友說,《百年之孤寂10.0》的美學並不十分新鮮,很多年前進念已是這樣做的了,觀眾之所以看不明白,只是因為它跟那些主流劇場演出不大相同而已。至於群組裏的年輕觀眾,都沒經歷過處於創作顛峰的進念劇場美學所洗禮,看不明白也不足為奇。而進念的創作者拒絕提供解釋,以圖保存作品的「開放性」,也完全是進念一貫的作風。之不過,就正如我在那份研究雛稿裏所說:「進念作為八十年代香港前衛戲劇美學的燃點者,再也無法更新藝術體制中的審美範疇,為人們提供更新的藝術感受方式了。這似乎是對前衛藝術創作者的詛咒。」不單單是進念,完全可以想像的是,任何試圖堅守前衛藝術的創作者,當他們重複操作著某種一度能讓觀眾震撼的前衛美學風格時,這些風格的前衛性質很容易便會褪下其應有色彩,甚至完全消失。至於《百年之孤寂10.0》,不過是眾多徵兆之一而已。
而觀眾拒絕花費心力進入費解難明的作品邏輯之中,而改以情緒宣洩來回應這類莫以名狀的劇場經驗,也造成前衛劇場難以再發揮其力量的重要因素。即使是我自己,也長期維持着一種將觀眾視作消費者的心態:當不明白演出在做葚麼時,就會覺得自己浪費金錢、浪費時間。在絕大部份前衛劇場的美學系統,似乎都無法有效面對一個現實:前來觀看前衛劇場的觀眾,從來都不是一群「理想觀眾」,而是一群切切實實生活在現代社會邏輯中的普通人。觀眾接受作品的過程從來無法繞過現實生活實踐而獨立存在。觀眾總是需要選擇,究竟應該去看一齣前衛戲還是一齣主流劇,抑或要回家休息或者回去工作,而對於他們針對差勁劇場經驗的回應,當中既包含了他們在金錢、時間、和精神上的「損失」,也關係到他們在作出回應時所可能付出的代價。
我曾經遇過這樣的兩難處境:我花了整整三百元買了一個外國前衛演出的票,到進劇場看了十分鐘,發覺演出完全不對勁,我看看場刊,原來這個演出卻是演三小時的。於是我必需當機立斷,在如下選擇中二擇其一:一、留下來看完整個演出,以免浪費那三百元;二、馬上離開,省下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那時我的選擇是:離開。因為我覺得,那三百元早就花光了,既然演出是那麼爛,即使把它看完,也不見得沒浪費那三百元。但我知道很多朋友都不是這樣想,而選擇留下來。
那群開設反對群組的年輕朋友深明消費計算之道,因此才覺得演出物非所值。但劇團對此道的了解,其實是更加透徹。因此在現實世界中,劇場藝術正是一種消費計算的藝術形式,儘管所謂「劇場」的本來面貌,或許並非如此。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