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臉書:《hamlet b.》(2012大中華版)創作前後的一些省思

口述:陳炳釗(整理:羅穎妍) /

●當初,電影從西方走入華人社會,一開始打着娛樂的旗號,以娛樂大眾為目標,即使比較藝術性強的電影,亦在娛樂節目的框架之下出現;劇場的情況剛好相反,被視為帶着一種文化功能,背負社會教育意涵及文化意義,除了着重內容深度,亦傾向精神及形式層面探索。

●劇場,彷彿背負着無法輕易割捨的包袱,作為創作者,是否願意放下身段,降低劇場理想,走近觀眾,是創作者長久以來的內心拉鋸戰。

●消費主義下,「觀眾」的概念逐漸跟其他商品的消費群連繫起來,出現所謂青年觀眾、白領觀眾、女性觀眾等等。不少劇團為自己定位時,也直接跟消費群掛鉤。現代人已經被社會轉化成掛著眾多標籤的分眾,我們可以用不同的途徑去接近他們。只是接近他們是要達到一種解放僵化的身份認同和鼓勵身份流動的關係,還是只視觀眾是粉絲,並不斷強化這種關係?

●當劇場逐步走向群眾,龐大的群眾需求卻由媒體和資本所支配,劇團很難只跟從自己的軌跡創作,而是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地根據觀眾需要,提供市場歡迎的作品。表演團體要從現今文化環境找到一絲生存空間,很難不周旋於群眾與媒體之間的拉鋸。

●文化產業的出現,儼如一場風暴,席捲每個城市的表演藝術,直接影響城市文化身份建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等,通過文藝演出建立一己文化身份,往往身處風暴的中心。事實上,沒有城市能夠倖免這場超級風暴。

●前路未見清晰,詰問仍必須提出:文化產業化,能否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質素?文化消費,到底是出路,還是一條不歸路?

相隔一年多,再度搬演《hamlet b.》,我刪減了劇中部份跟德國劇作家海涅.穆勒(Heiner Muller)對話的篇幅,嘗試加進更多本土性的,特別是當前中港台消費現象的描述和想像,也嘗試給予兩個角色原型 hamlet及ophelia更多內在空間,或冷眼,或熱血,讓觀眾能夠更加容易進入二人的思緒並掌握整齣劇的質感。

我不願意拒絕觀眾,亦不希望以一種「妥協」的態度面對群眾──如果劇場在今天的消費時代需要「妥協」,目的又是為了甚麼?我們走出牛棚,再度搬演《hamlet b.》,期望能夠跳出小劇場,讓更多小劇場以外的觀眾能夠觀看這個劇目,思考自省,劇場,以至文化環境,需要一個怎麼樣的行動?

-    寫於2012年2月23日

(原文刊載於《hamlet b.》2012大中華版 澳門演出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