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黐膠花園》

文:神父/
有一班人,從2001年開始,不定期以《黐膠花園》之名,在本港不同地方舉行沒有形式限制,但現場必定有得食的表演。曾試過在上環文娛中心焗麵包、食燒賣,又去過粉嶺戲院食住杯麵做除夕倒數,更試過在龍門大酒樓演音樂劇。
今年一月,這班人把當年於龍門大酒樓演出的音樂劇,搬到澳門大龍鳳酒樓重演,這一次,絕對是癲覆劇場一貫運作模式的演出。
這演出既沒有製作單位,《黐膠花園》也不是註冊團體,只是演出的名字;這演出沒有「導演」,製作團隊沒有「老細」;雖然有編劇、音樂總監、樂手、後台及票務等等,但大家都是同等的「參與者」,無分彼此的各自拿出看家本領,但又有默契地向着同一個目標進發,同心合力,帶着100%的投入感,去做好這個演出。
即使是更有組織、資金充裕、籌劃周詳並有市場價值的所謂「大製作」,團隊也未必有這種「黐膠花園」式的忘我精神,一種純粹為做好件事而形成的集體意識,最特別是這意識是自然產生,就像當你愛一個人自然會為這個人做對的事一樣。
不能叫每個參與劇場製作的人都懷着「愛劇場」的心去幹,「打份工」也不是壞事,但如果「打份工」同時都「愛份工」,會不會都是一件好事?一件樂事?
最後,兩場《黐膠花園八之過大海》坐無虛席,演出者和觀眾都樂在其中,享受着美食與演出的和諧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