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il 23, 2012 文:踱迢/
(轉載自澳門日報)
看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hamlet b.》,讓我想起一些澳門劇場界的往事。《hamlet b.》從德國劇作家海諾.穆勒的後現代主義劇作《哈姆雷特機器》中改編或取得靈感,編導陳炳釗將背景改在香港,以丹麥王子對「生存還是死亡」反思消費時代下,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
Read More
-
April 23, 2012 文:踱迢/
(轉載自澳門日報)
或者是「世代問題」。看《hamlet b.》 之前,我在香港看了致群劇社的《佔領凸首辦》說的是香港八十後和九十後的生存處境,序幕是一閃而過的街頭抗爭意象,之後是一連串關於大學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的生存與掙扎,他們都是媒體方框以外的,沒有直接參與社運,卻在這樣的社會中混得要忘掉尊嚴。
Read More
-
April 23, 2012 文:林喜/
(轉載自澳門日報)
文化消費唔單係藝術享受,更是某種身份認同或炫耀——Lady GaGa演唱會嘅飛已成為身份象徵,甚至連邊個唱、唱乜嘢都已不再重要。
Read More
-
April 23, 2012 文:林樂/
(轉載自澳門日報)
《hamlet b.》可以令澳門藝術創作人反思,深思吓近年政府火紅火熱推動嘅文化創意產業同文化藝術之間嘅關係、仲有創作人嘅自我定位,否則會一如《hamlet b.》裹面嘅主角,最終會變成精神分裂。
Read More
-
April 23, 2012 文:李宇樑/
(轉載自澳門日報)
《hamlet b.》是個和以前不一樣的陳炳釗作品,不同在於:作者的取態、表現重點和美學形式。它和陳的前兩部作品《哈奈馬仙》、《賣飛佛時代》合稱為“消費時代系列”三部曲,如果將《hamlet b.》和第二部曲《賣飛佛時代》比較,《賣》是屬於黑白調子,《hamlet b.》則是色彩班斕;《賣》冰冷,抽離,《hamlet b.》則狂熱,投入。
Read More
-
今期無評論。
Read More
-
December 13, 2011 今期收錄兩篇評論:
鄧正健 讓世界末日拖延下去
汪晶晶 賞戲:力量的有效表達
Read More
-
December 13, 2011 文:鄧正健/
在《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戲劇場景》(為了迎合人們在討論此劇時的習慣,我必須在此將劇名簡化,後文暫稱為《十七個2012》)的序幕裏,有一個典型齊澤克式(Žižekian)的故事:男子來到沙漠的盡頭,向神秘女子索取一種據說能滿足任何慾望的靈藥,條件是他必須以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交換。
Read More
-
December 13, 2011 文:汪晶晶/
陳炳釗先生強調自己不是一個教徒,但救贖和覺醒卻一直是他很感興趣的東西。從他的作品來看,他其實比很多教徒都更清晰,更有承擔,更圓融。他說他很多時候在尋找平衡。
Read More
-
今期無評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