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Archive

  • 12月專題 「文化消費最終回」特輯

    12月專題 「文化消費最終回」特輯

    《hamlet b.》是陳炳釗打正旗號議論文化消費三部曲之最終回,此劇在台北、香港、廣州三地公演,首演剛在台北完結,演出片段、評論及於台北兩廳院名人堂舉行的兩地創作人茶聚內容隨團回港,今期牛棚劇訊將為讀者帶來以上最新資料。 》》按此閱讀:台北香港兩地創作人茶聚──「走在文創產業之路上:我們都是 hamlet?》」記錄整理:黃馨儀、馮程程 / 》》按此閱讀:《hamlet b.》台北首演直擊》 / 》》按此閱讀:《台灣hamlet b.演出片段》/ 》》按此閱讀:《hamlet b.:對消費時代所下的怒火戰書》 評論:小西 / 》》按此閱讀:《思索劇場經濟的經濟劇場 ──評《哈奈馬仙之hamlet b.》評論:于善祿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講師】 / 》》按此閱讀:《知識份子的迷惘時代 ──我看《哈奈馬仙之hamlet b. 》 評論:林乃文 / 另外最後一期的My dream artist...

    Read More

  • 台北香港兩地創作人茶聚 ── 「走在文創產業之路上︰我們都是 hamlet?」

    台北香港兩地創作人茶聚 ── 「走在文創產業之路上︰我們都是 hamlet?」

    記錄整理:黃馨儀、馮程程/ 伴隨着《hamlet b.》在11月底於台北兩廳院實驗劇場圓滿首演的,是一場在當地戲劇界難得一見的創作人座談。這一齣有關戲劇文化和生態的作品,面對台灣與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不同步履,到底是一種適時的批判還是過度的回應?

    Read More

  • 《hamlet b.》台北首演直擊

    《hamlet b.》台北首演直擊

    《hamlet b.》台北首演一連四場,11月26至28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圓滿舉行。憑着觀眾熱烈的口碑和不少主流媒體的報道,這個由兩廳院主辦的「新點子劇展」頭炮節目,實在打得夠響。

    Read More

  • MISO@Dream Artist Village

    MISO@Dream Artist Village

    我希望將我最喜愛的人物、顏色和拼貼都會在藝術村裡出現。

    Read More

  • 11月專題 《劇場狂迷》特輯

    11月專題 《劇場狂迷》特輯

    愛/恨劇場──劇場人一定要愛劇場才能做下去,但觀眾可以因為恨而竭而不捨入劇場,他們「恨」看好戲、「恨」有共鳴、「恨」被感動。 今期專題就請來一班來自香港、廣州、台灣的劇場觀眾,與讀者細說他們追戲、餓戲、「恨」戲的『劇場狂迷』的經驗和感受。 (*註:港式用語『恨』意思是:巴望,巴不得,渴望) 》》按此閱讀:《劇場狂迷》特輯/ 》》按此閱讀:《hamlet b.──文化品牌王子與超級粉絲之間的愛情故事》 今期牛棚劇訊,我們還特別邀請了曾為「土人土事」設計宣傳單張的 DON MAK,與我們分享他理想中牛棚藝術村作品。 》》按此閱讀:Donmak@Dream Artist Village /

    Read More

  • 《hamlet b.》──文化品牌王子與超級粉絲之間的愛情故事

    《hamlet b.》──文化品牌王子與超級粉絲之間的愛情故事

    在莎士比亞原著的《王子復仇記》裏,奧菲麗亞最後溺斃於河中,淒美地下場;英國畫家Sir John Everett Millais作於十九世紀的著名油畫《水中的奧菲麗亞》,捕捉了這位苦戀哈姆雷特的女子沉下去之前那一刻:她半身浸在河中,拿著花朵歌唱。而今回在前進進的《hamlet b.》,水中的奧菲麗亞則拿著陪伴她上路的 hamlet b. 旅行袋,緊握拳頭,無視險境,執迷不悔……

    Read More

  • 《劇場狂迷》特輯

    《劇場狂迷》特輯

    編輯 :Lotus Chan / “You are what you wear”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XX”,這句話放諸四海皆管用,看似是什麼東西也不重要,你就是你。說法有型又瀟洒,但這概念一旦流動了、普及了,就會有人開始懷疑這種身份再現的動機,是否如水清澈?我們又是不是為了什麼而做什麼,在最後那個東西就是呈現一個怎麼樣的一個你,你才不是你。

    Read More

  • 《理智與熱情》

    《理智與熱情》

    訪問及整理:成博民 (觀劇十年。在觀劇的層面上,不算是狂迷,因為看得不算多,主因是很懶買票,所以平白錯失很多好戲。) / 受訪者:美彤  (20 歲 浸會大學人類學系一年級生 觀劇八年) / 一個小六學生會做甚麼?玩手指還是玩老師?想不到,竟然是走入劇場。

    Read More

  • 《愛與尊重》

    《愛與尊重》

    訪問及整理:胡境陽 (觀劇七、八年, 看戲類型很雜, 不過有些創作人和 藝團是必看的,例如潘惠森、前進進) / 受訪者:Donald Chung (23歲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二年級生) / 大約是七、八年前開始,香港劇場發展了一個引入娛樂圈「明星」的趨勢,至今每隔一兩個月總會有一些戲有歌手或DJ參演,這些戲大多是講年青人夢想或愛情的本土原創劇,當中總夾幾首流行曲在其中,這些都不是新鮮事了。

    Read More

  • 《叫人感到疲憊與困惑的劇場》

    《叫人感到疲憊與困惑的劇場》

    訪問及整理:Larry (觀劇6年。甚麼戲也看,認為睇好戲可以令人有深刻的感受及反思,爛show 也能從中反面學習) / 受訪者:戲迷少女C (21歲,觀劇6年) / 「一開始對劇場沒有特別期望,只是因為厭倦了看電視,覺得到劇場看戲比較真實。」少女C至今一直都是頻頻出入劇場的觀眾,但多年來她觀劇的心態和模式已有多方面的轉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