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2月,藝術節

文:肥力/

藝術節

談到2月份的劇場大事,莫過於香港藝術節。自1973年至今,已是第38屆。初期藝術節以介紹「高雅藝術」為任,主要引入外地多姿多采的藝術節目。翻查藝術節網頁,發現原來第一屆藝術節只有一個劇團演出,就是布里斯托奧域劇團(Bristol Old Vic Company)。而據知情前輩透露,劇團於1973年2月26日至3月3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莎翁著名劇目The Taming of the Shrew (馴悍記),及另一個叫The Double of Dealer的演出。

橫跨二至三月的藝術節,已成為了一年一度的藝術盛事。亦因為它的節目太豐富了,不單已佔用了香港大部分的演出場地,也吸納了大量觀眾,以致其他團體之演出均不想與藝術節撞期。故期間均見不少藝團「東主有喜」。至於一些因不同因素而無奈要與藝術節硬碰的藝團,便往往要為票房憂心及嗟嘆了。

前進進@藝術節

前進進第一次參加香港藝術節,是2001年(第29屆)的「i-D兒女—Natural High~」節目,當中包括於2000年12月在文化中心活動室舉行的試演希臘悲劇《戴奧尼斯》。另有在1月在前進進啟德舊址舉行的「NATURAL+HIGH專題研究所」,分為「Natural Day」及「High Day」,邀請嘉賓包括︰游靜、嚴潔心、李偉儀、馮美華、俞若玫、梁文道、李照興、森美、小儀、譚達華,與青年分享對「Natural的身體」,及「香港好high時刻/年代」的經驗及看法。第三部分為一個歷時四個多月的青年工作坊,並於2001年3月2-4日在文化中心劇場上演4場《Natural High~》。未開場前,創作人及演員已身穿戲服,於文化中心四樓大堂恭候,為準備入場觀眾送上小食,是個滿新鮮的進場儀式。

而2004年(第32屆)的《(魚)夫王’N 不(手)女》,則是首個於牛棚劇場演出之藝術節項目,也算是藝術節的新嘗試。日期為2004年2月20-22, 26-29日及3月4-6日,共演十場。單張一句「魔幻、暗黑、意象滿溢的超感官劇場,兩篇關於男女創傷的寓言,幻變出一個結合錄象、音樂、偶戲和環境裝置的演出」,吸引了不少人士來觀摩。演出分成兩部分︰鄭綺釵的「不手女」及陳炳釗的「魚夫王」。當中似無關連,卻同時營造寓言式的迷離,給觀眾帶來震撼。

2月,是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出生之月,也是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去世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