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edule就是一份劇本

文:林流鳥 /

Schedule對後台工作人員、以至行政人員,甚至整個團隊來說,其實是一份劇本!

碰過不少劇場工作者,均不太依時間表行事,覺得自己有需要,便隨便改動。曾經遇過一位燈光設計師,入台時趕不上時間表,要求加訂劇場租用時段來做燈。他說:「Schedule都是用來參考一下罷了,有誰會真的跟著做?」「這個Schedule根本就不可能達到的,這是個音樂劇呀,這麼少時間我不夠時間做燈光!」其實時間表早在入台前兩星期已經發出了,預早發出給各單位的原因,正是讓大家可以過目,看看程序及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如果有問題的話,便應盡快提出,讓各單位可以配合改動。因為對做schedule的舞台監督來說,這並不是一份copy and paste得來的搪塞事物,而是經過仔細考量,衡量過該製作的佈景、燈光、音響、演員等各部門的需求而度身訂做的。

通常編排一份入台時間表,最先考慮的便是燈光與佈景的先後問題。應該先掛燈,還是先起景?先起景,佈景可能會妨礙燈光的高空工作;先掛燈,燈光的位置又可能出現偏差。那應該怎麼安排呢?折衷的方法是:先mark set。把佈景的位置標示好,讓燈光可以依標示工作。

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演員在台面排練的時間是否充足。不同的演出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些偏向「特技」或演員動作與佈景有緊密關係的(如攀爬表演),便必須撥出額外的時間,讓演員適應真實的佈景。而雜技團、舞蹈團更通常需在每天早上預留時間及空間,讓演員上company class作熱身之用。有些舞台監督會傾向不安排於Show前Dress Rehearsal,主要是希望為演員保留體力;所以也有出現一些如「Rehearsal on Stage」、「Item Rehearsal」的字眼,其實是有彈性的排練時段,可以容讓導演和演員以比較鬆動的形式進行綵排,例如分段排練之類。

不同的技術人員又會對時間安排有不同的需求,捉摸每位技術人員的需要與性格也是一門藝術。曾經有一次,我在時間表上,編排了一項久違了的「Technical Run-through」,發出後不久,DSM(執行舞台監督)竟致電給我說謝謝!他說已經很久沒看過這個項目了,而這個製作裏,我真的很需要Technical Run-through。在Sound Plot、Sound Balance、Sound Test方面,道理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這是三件不同的工作,但卻未必會在時間表上列齊。有些音響設計師不會在意,但有些音響設計師則要求要有齊。而有一個工作是絕對不能跟其他程序重疊發生的,那便是:Sound test。試想像,音響設計師在試音響效果,而如果其他部門繼續工作,便會出現下列情況:在工作架上調燈的技術人員向站在台面的燈光設計師大叫,可是燈光設計師完全聽不到,不斷大叫回覆:「你~~講~~咩~~話??」

說到這裏,好像該說一下Technical Rehearsal。技術綵排的意義,是在於讓演員與真實的佈景、現場的燈光與音響效果配合,讓導演判斷效果是否合適。因此這是屬於「技術」的時間,綵排會主要應技術人員的需要而中斷;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也常會把整個演出斬件,以數個時段來作技術綵排之用。而Technical Run-through也是以技術為重,仍然可以因應需要而中斷,但目標為在同一時段內走完整個演出。

除了演出團隊外,時間表也需與行政、宣傳部門互相配合。例如,宣傳部門希望在入台的較早階段拍劇照做宣傳,那舞台監督便需安排在Dress Rehearsal前有演員上了妝及穿了戲服的排練時段。這安排看似瑣碎,但其實也是要預留時間讓演員準備、又要考慮到這工序對演員的體力及狀態的影響。

所以說,時間表其實是一份劇本,入台的緊絀時間裏,整個團隊便是依照着時間表來行事,因此是應該經過仔細編排,確定後需要大家努力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