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版文化

文:Lotus /

受訪者:張薇、鄭依依

在牛棚藝術村做行政工作,經常都會收到中學生的採訪邀約。他們的來信有短有長,有的很認真地想做好這項「專題研習」功課;有的只用email向我們要幾張照片和請我們回覆幾句就了事。由於學校一般都沒有教授採訪技巧,所以一封又一封格式工整的邀請信裏,就是虛無縹緲的採訪問題。根據教育局的指引「專題研習」目的在於「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待人接物態度等等。既然是要「發揮自主學習精神」,也許我不應對這群學生太挑剔吧,因為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踏上人生第一步似的!收到學生邀約信的時候,一般來說我都會先解釋說牛棚還有很多藝文單位,我的意見不能代表整其他租戶,另外又會希望他們將訪問範圍集中在某一起點上,再慢慢推進,千萬不要按照老師給他們的例子一句跟一句的問,於是乎「我」這個受訪者突然間變成循循善誘的導師!這當然跟真正的傳媒人和藝術工作者之間的關係很不一樣。今期的冷知識文章,我就特地找來兩位曾在文化版工作的朋友,一起談談文化版記者與文化藝術工作者之間的關係。

張薇曾經在信報、明週和經濟日報當過文化版記者和編輯,鄭依依則先後在文匯及明報當文化版記者。

投身文化版/

接受學生採訪,我通常都會在結束時問一句:「你其實喜歡做採訪嗎?」他們大都會說:「不」,「不」的理由很多,但也聽過同學說:「我愛藝術但不愛做記者!」這令我想起我認識的文化版記者朋友無不都愛藝術!

張薇說:「文化版的記者一般都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選擇投身文化版的人,也必定是對某一門藝術擁有追求和探討的人;所以工作上,他們會不斷挖掘與藝術文化相關的新議題、新角度,此外,由於文化版不像其他版面般會有assignment (工作指派),加上,文化版版位少,記者職位也少,所以,文化版記者必須擁有很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毅力。」

不約而同,張薇描述的有點像鄭依依的入行經過。主修人類學副修新聞的鄭依依,大學時代已經接觸力行劇社,自覺對戲劇有興趣和一點點認識,得知文匯報招聘副刊記者,於是應徵,從此踏上文化版記者之路。

鄭依依憶述:「那時,跟我面試的是資深傳媒人黃潔玲,她問我,知不知道文匯報的背景。我傻傻的答案說:『如果不需要我太歌功頌德去報導採訪的話,我是ok的。』

進入了文匯報後,她感覺到,工作上自己有很大的自由度,因為該報文化版沒有緊湊的時效性,換句話說就是不用跟上藝術、文化、政策的潮流。基於人類學的背景,依依除了報導劇場演出,也專題報導有關歷史展覽、古蹟或人民生活的藝術項目,難怪當時小妮子畢業不久就來到牛棚採訪。

文化版與文化節目

無論是港聞版、財經版甚至文化版的報導,「時效性」都是重要的考慮,但不少報章的文化版是一星期才出版一次,如經濟日報和明報,就算每天都有文化版的報章,如大公報、文匯報和信報,版位亦很少,所以要作有「時效性」的報導是較為困難的。張薇說,大部份報館的副刊都有稱為「三日稿」的做法,意思是:第一天交稿,第二天排版,第三天才出版,舉個例子,如果某個藝術節的記者招待會發生在星期三,報導就可能在三天後才刊出,甚至是要等一個星期之後才刊出。而在這些記者會,每個記者都收取同一樣的資料,同一樣的問答,照片也一樣,若記者感到在出版時間上又欠了優勢的話,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出席這些記招了。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為個別藝術工作者或節目做訪問,這樣就可以更深入一點去討論創作的甜酸苦辣。

若能做到「獨家」專題當然最好的,但何謂獨家?在藝術文化政策上,找一些有份量的藝文圈中人或政客去分析箇中見解?對於個別藝團的演出、展覽採訪又有沒有獨家的需要?張薇和鄭依依都認為是有需要的,但又確實有點難度,她們相信記者都很樂意與藝團或宣傳人員共同商討報導的角度的。畢竟一般人都認為演出就是訪問導演,展覽就是訪問藝術家,那麼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就是他們重複又重複的創作理念,獨家性何在?答案就落在記者的採訪功力上了,優秀的記者會懂得從獨到的角度去提問。

對我們這些行政人員來說,接受傳媒報導,就是希望讀者了解演出,而且會購買演出戲票;然而,張薇曾在一個觀眾拓展工作坊的講座上這樣說過:「傳媒與藝團之間是平等的合作關係,傳媒並非是一個宣傳的工具,它們也有自己的價值和考慮。」這話也佷有道理呢,一篇好的報導可以讓讀者對演出有更深刻的了解,但不代表他們一定會購票,再者,「sell飛」不是記者去職責?

藝術文化傳譯員

沒有一個人會懂得所有藝術範疇,記者要面對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溝通上也有不同的難度;更何況藝術家本身也選擇了用藝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為甚麼還要大費脣舌去解釋作品呢?所以有些訪問會跌入老鼠拉龜般的困頓。不過,最可怕的情況是,受訪者將新聞稿重複讀一篇,或是記者將受訪者的高深難明的說話搬字過紙放到報紙上。鄭依依笑言還在摸索中,但寫得好不寫就一定不能蒙混過關,因為她就經驗過身在雲南旅遊時,偶爾走進博物館內與館員閒聊,當館員得知她就是記者鄭依依時,便從休閒室取出一份她寫的博物館報導與眾人分享,頓時令依依感到多辛苦的爬格子的日子也得到欣慰;但想到曾經因經驗和能力不足,而未能夠充分明白中國評論家黃德威的語意,而寫了一份「不好」的採訪,至今心裏還是耿耿於懷。

面對特別的Art Form或作品,張薇認為:「做訪問時,一是記者本身必須做好準備工夫,二是受訪者要明白,記者是為大眾傳媒的文化版做報導,一般都不會將事件寫得太高深、太專門。這種情況下,記者最大的長處就是『不明白』,因為不了解所以會問,而受訪者也應該有心理準備,為不明白的人去講解,耐性是必須的,傲慢和遊花園的態度則無濟於事。記者是傳播媒體,他們需要將創作人的話,轉化為大眾看得懂的文字。當然有時明知創作涉獵到艱深的題材,可能需要更高層次的理解能力的;又或者記者實在沒有能力去評論,那時,則可跟一些專家或學者約稿了。」

離開文化版沒有離開文化圏

雖然張薇和鄭依依都已離開了報社,但我認為,她們只是離開了一個固定的傳媒工作崗位,但並沒有離開文化圈呢,因為張薇還不時為不同的文化藝術機構工作撰寫文章,而依依則正在參與力行劇社演出的排練。

參考資料:觀眾拓展工作坊 – 第四節工作坊節錄

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id=ff80818123dbba560123dc1c50d6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