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聽得到

文:阿fee/


一走進劇場,我們首先以眼睛觀看,看見預設的佈景、服裝和燈光,看見導演的處理、演員的演繹;看得見的東西,都比較容易感知與評斷。可是……那看不見的「聲音」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有聲」便行了。不少小型製作連音響設計師都沒有,僅用上現成音樂或罐頭音效,「能播」、「聽得見」就OK。對聲音的注意,最多就是大聲、細聲。

但實際上,每進入一個表演場地,音響師也需要仔細的做sound tuning,就正如燈光要plot、要做focus一樣的道理。一般人往往無法仔細分辨音響的好壞,因為音響是一門非常的專業──音響師擁有的除了專業的知識與技術,還有一雙專業的耳朵。在香港,不少舞台製作的入台程序中,並沒有一個獨立的session是給音響部門工作。他們通常得和其他部門的工作同時進行。在嘈雜的環境下,音響設計師會較難造出很理想的效果的;不過在有限的入台時間裡,舞台監督會盡量選擇最靜的時間,例如light plot session來同時進行sound plot。

佈景部門要起景、燈光部門要掛燈做focus;那麼,到底音響部門在入台的時候,是有甚麼基本工作的呢?

首先,音響設計師要做sound balance,意思調節喇叭,以盡可能讓不同位置的觀眾都能聽到最理想的音響效果。這不僅僅指聲音上的調節,連喇叭位置及面向的些微差別都會有所影響。像鋼琴調音一樣,原來喇叭也需要調音,只不過所用的調音器叫Equalizer(中譯:等化器),簡稱EQ。音響設計師利用EQ修飾音色,就像你可以調節電視畫面的色相與明度彩度一樣。要談EQ的話,起碼也要開一篇新文章了,那我們就留待下期再續吧。

另外,表演場地內的喇叭一般來說基本分為House Speaker(向觀眾席播放聲音的)、Fold-back(向演區,讓演員聽的)及Effects Speaker(特別效果,例如要製造從舞台後方發出聲音的效果,便得特別安排把喇叭放在舞台後方)幾種。

基本的技術工作設定好後,便再按演出需要,仔細調效各sound cue的聲量及效果。如果有需要用上咪高峰的話,咪的音量也需要經過調效。而聲量要怎樣調節,「要大幾多個」才能讓人耳聽得出分別,種種微細的學問都是要專業的知識加上專業的耳朵才做得到。

所以說,音響設計師的工作雖然沒人看得見,但下次觀看演出時,千萬別忘記要豎起耳朵,細聽他們的勞苦功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