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西/
阿釗來紐約兩周,他搞戲,我評戲研究戲,所以少不免同行看戲,也為牛棚劇訊找找材料。阿釗喜歡Wooster Group,但碰巧他們最新的演出《North Atlantic》在他離開紐約之後,才在Baryshnikov Arts Center上演,所以臨行前千叮萬囑,叫我代他帶「眼」入場,寫成牛棚劇訊。
嚴格來說,《North Atlantic》不是Wooster Group的全新作品。文本由 James Strahs操刀,初稿於1983年寫成,由荷蘭的 Globe Theater Company與Wooster Group合作共演。後來,演出更先後於1984、1985以及1999年,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共演。今次《North Atlantic》五度重演,則為Wooster Group於紐約Baryshnikov Arts Center的三年駐場計劃揭開序幕,而演出場地Jerome Robbins Theater更是該藝術中心最近落成的表演場地。
老實說,在藝術上,Wooster Group從來都不是我那杯茶,《North Atlantic》更是過之而無不及。一是全劇美式俚語橫飛,加上文化上的差異,當全場暴笑如雷的時候,我往往是笑不出來。不過正如《紐約時報》的劇評(http://theater.nytimes.com/mem/theater/treview.html?html_title=&tols_title=NORTH%20ATLANTIC%20%28PLAY%29&pdate=20000218&byline=By%20BEN%20BRANTLEY&id=1077011430954)所言,觀眾根本不用拿Wooster Group的「後現代式戲謔」認真。《North Atlantic》大量挪用美國大眾文化中有關冷戰、戰爭以及科技的元素,惡搞戲玩,反轉反轉再反轉。但其舞台調度上的準繩,也不得不叫人佩服。不過,話說回來,《North Atlantic》倒是令人眼熟。啊,對!原來在劇場手法上跟陳炳釗如此相像,想整理出阿釗在創作資源上的系譜,或本身早已是Wooster Group粉絲的,可到Baryshnikov Arts Center實地研究研究,演出演期至本月25日。
說到紐約藝術/表演界近期值得一提的事,自然要數當代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s)的祖師奶奶 Marina Abramović在MOMA的大型回顧展。除了把Abramović多年來的行為藝術演出作系統的回顧與展出外,MOMA更安排了Abramović在展覽期間(3月14日至5月31日)在現場進行一個為期五百小時的長拉松演出(不計晚上閉館時間)。與此同時,MOMA更設置了現場轉播設備(http://www.moma.org/interactives/exhibitions/2010/marinaabramovic/),方便全球觀眾同步賞欣。回顧展的題目叫The Artist is Present,是行為藝術的理想,但現在聽起來,倒像老師點名報到:Present!聽朋友說,由於Abramović已年屆六十,所以需要服食藥物,才能集中精神。是耶非耶?大概在全球資本的律令下,再尊貴的藝術家也只得應一句: Present!
另外,一齣有關美國後現代舞蹈開山祖Anna Halprin的全新紀錄片《Breath Made Visible》(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QnWkdgvsU),也值得留意。Anna Halprin今年八十有九,是紐約六十年代所謂後現代舞蹈Judson School的揸fit人之一。此君一生大開大合,後來轉往美國西岸發展,潛心舞蹈治療以及社群藝術。最近,她卻難得的回到紐約後現代舞蹈竹的發源地Judson Memorial Church走走,跟年青人開工作坊,探討舞蹈在當代社會的意義。(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10/03/12/the-woman-who-influenced-the-influential-choreographers/?scp=1&sq=Anna%20Halprin&st=cse)工作坊當然一早爆滿,要領略一下這位快九十的老婆婆的驚人魄力與魅力的,大可到Youtube打上Anna Halprin兩隻大字,或乾脆等待電影在4月23日,在紐約Cinema Village上映(http://www.cinemavillage.com/chc/cv/show_movie.asp?movieid=1813)。



